陳智思最出名是他為兩名兒子開了一間英文學校,用普通話及簡體字教中文。他所講的「迎合市場」,其實就是說普通話和寫簡體字遷就大陸的意思。當粵語和正體字不妨礙他做生意時,他是不會反對的。可是當他覺得影響到與內地「經濟上繼續發展成夥伴關係」的時候,便會毫不猶疑「因時制宜」了。行政會議乃香港的最高決策機構。陳智思身為行政會議成員,他在報章上的社論,不僅為其個人意見,在若干程度上亦反映了香港政府高層的主流意見。粵語及正體字在香港的前途,可想然知。
廣東話普通話 語言迎合市場
香港傳媒久不久便會報道一些有關語文運用的爭議,例如早前一位大學講師在課堂使用普通話的片段被人上載至YouTube,引來討論;之前亦有市民抗議餐廳餐牌使用簡體字。
被指摘的一方通常都會嘗試解釋。大學方面可能發稿指,該研究生課程有八十%或九十%的學生來自內地;餐廳則表示歉意並立即印製繁體字的餐牌。然而,沒有多少人會指出大多大學課程的書本其實也以英文印製、也沒有多少人會投訴餐廳其實也有使用英文及日文的非繁體中文字餐牌。
用國語與否 官方無政策
這次連政府部門也捲入這敏感議題中。教育局網頁較早前的一篇文章把廣東話指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起不少人批評,傳媒亦大幅報道。局方很快便把相關文章刪除並表示歉意。
其實政府的語文政策是怎樣的?
官職人員一般說廣東話及英語,與內地單位溝通時會使用普通話。官方的中文文件使用繁體字,政府網站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和英文供使用者選擇。官方想營造一個兩文三語的環境,能讀寫中、英文;說流利的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本地一般學校大多使用繁體字並以廣東話教學。
不同於新加坡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在香港,很多人與我一樣,最常說的是廣東話,官方並無政策鼓勵或不鼓勵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再加上社會上還有更多其他富爭議性的議題,相信政府寧可把這題目擱在一旁,也沒有意圖及膽量去影響人們以哪種語文說和寫。
社會因時制宜 語言供求決定
事實上,社會亦會因時制宜,自自然然作出適應和配合。今天,一些店舖的年輕店員說的普通話比我還好;國際學校一般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來教授中文;很多公司和機構以簡體字來印製宣傳和其他資料,以迎合內地客戶和消費者所需。
這些改變都是因應市場需求及社會的變遷,出於自然、自願的改變,純粹是供求問題。
無論是金融業、資訊科技、休閑、教育、個人護理、法律、藝術、娛樂等行業,由小公司到跨國企業及機構,他們都要接待愈來愈多內地客戶和夥伴。同樣,到內地工作和居住的港人數目也不斷增多,跨境婚姻亦為數不少。
這都是正常、正面的經濟和社會融合。亦意味着兩地人民無論甚麼背景和行業,都走得更近。香港作為一個擁有強大經濟發展動力的沿海城市,與內地有更緊密的合作及聯繫是可以理解的。
我估計,有關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投訴及爭議,或與愈來愈多內地旅客來港有關。而大量旅客湧現,是由於兩地的稅率及產品安全及質素等差異有關。但因為旅客的數目實在太多,導致經濟進一步扭曲,甚至對本地人造成嚴重不便。
不滿可理解 拒絕交流不智
在此情況下,有些人或會感到不快,尤其會覺得本地文化被侵蝕,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應因此而害怕與內地在社會及經濟上繼續發展成夥伴關係,因為當中必然會對雙方帶來好處。而如果我們能夠提升我們的語文水準,加強與內地的溝通,將更有助香港發展。
我所指的幫助並不只局限在經濟層面,更在我們的文化及語言方面。我近期看到新聞報道,指上海市鼓勵指定的幼兒園在課堂遊戲時間使用上海話溝通,希望以此方式保留上海話。
我不相信香港要以類似的方法去保留廣東話,因為廣東話從來都活在香港,今天如是,相信將來也將如此。
撰文:陳智思 行政會議成員
(香港經濟日報 二○一四年二月廿二日 星期六 由K先生轉載)
廣東話普通話 語言迎合市場
香港傳媒久不久便會報道一些有關語文運用的爭議,例如早前一位大學講師在課堂使用普通話的片段被人上載至YouTube,引來討論;之前亦有市民抗議餐廳餐牌使用簡體字。
被指摘的一方通常都會嘗試解釋。大學方面可能發稿指,該研究生課程有八十%或九十%的學生來自內地;餐廳則表示歉意並立即印製繁體字的餐牌。然而,沒有多少人會指出大多大學課程的書本其實也以英文印製、也沒有多少人會投訴餐廳其實也有使用英文及日文的非繁體中文字餐牌。
用國語與否 官方無政策
這次連政府部門也捲入這敏感議題中。教育局網頁較早前的一篇文章把廣東話指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起不少人批評,傳媒亦大幅報道。局方很快便把相關文章刪除並表示歉意。
其實政府的語文政策是怎樣的?
官職人員一般說廣東話及英語,與內地單位溝通時會使用普通話。官方的中文文件使用繁體字,政府網站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和英文供使用者選擇。官方想營造一個兩文三語的環境,能讀寫中、英文;說流利的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本地一般學校大多使用繁體字並以廣東話教學。
不同於新加坡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在香港,很多人與我一樣,最常說的是廣東話,官方並無政策鼓勵或不鼓勵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再加上社會上還有更多其他富爭議性的議題,相信政府寧可把這題目擱在一旁,也沒有意圖及膽量去影響人們以哪種語文說和寫。
社會因時制宜 語言供求決定
事實上,社會亦會因時制宜,自自然然作出適應和配合。今天,一些店舖的年輕店員說的普通話比我還好;國際學校一般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來教授中文;很多公司和機構以簡體字來印製宣傳和其他資料,以迎合內地客戶和消費者所需。
這些改變都是因應市場需求及社會的變遷,出於自然、自願的改變,純粹是供求問題。
無論是金融業、資訊科技、休閑、教育、個人護理、法律、藝術、娛樂等行業,由小公司到跨國企業及機構,他們都要接待愈來愈多內地客戶和夥伴。同樣,到內地工作和居住的港人數目也不斷增多,跨境婚姻亦為數不少。
這都是正常、正面的經濟和社會融合。亦意味着兩地人民無論甚麼背景和行業,都走得更近。香港作為一個擁有強大經濟發展動力的沿海城市,與內地有更緊密的合作及聯繫是可以理解的。
我估計,有關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投訴及爭議,或與愈來愈多內地旅客來港有關。而大量旅客湧現,是由於兩地的稅率及產品安全及質素等差異有關。但因為旅客的數目實在太多,導致經濟進一步扭曲,甚至對本地人造成嚴重不便。
不滿可理解 拒絕交流不智
在此情況下,有些人或會感到不快,尤其會覺得本地文化被侵蝕,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應因此而害怕與內地在社會及經濟上繼續發展成夥伴關係,因為當中必然會對雙方帶來好處。而如果我們能夠提升我們的語文水準,加強與內地的溝通,將更有助香港發展。
我所指的幫助並不只局限在經濟層面,更在我們的文化及語言方面。我近期看到新聞報道,指上海市鼓勵指定的幼兒園在課堂遊戲時間使用上海話溝通,希望以此方式保留上海話。
我不相信香港要以類似的方法去保留廣東話,因為廣東話從來都活在香港,今天如是,相信將來也將如此。
撰文:陳智思 行政會議成員
(香港經濟日報 二○一四年二月廿二日 星期六 由K先生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