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說:「教育要能夠啟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閱讀,以至欣賞文字的習慣。這樣,才是真正的拯救中文。」已是老生常談。但香港人明知故犯,其來有自,絕非單靠陪養興趣可以根治。
拯救中文的少年
香港學生的中文水準如何?這向來並沒有好答案,亦一直少人關注,但近一兩年,這個問題卻突然浮上水面,令各界關注。媒體高舉大聲公,直言年輕人的中文水平響起警號,結果令專家托腮,家長握拳,學生滴汗。
文:阿果 圖:香港電台
大眾媒介吶喊「港生中文不濟」的理據,十分簡單:二○一二年文憑試中文科,只有四十九點八%考生考獲三級或以上成績(即入讀大學的最低門檻);二○一三年的及格率,略有回升,但也只有五十二點三%。香港人向來信奉考試,認定成績是評核個人能力高低的關鍵,那學生中文成績直插谷底,豈不正正反映他們的中文水準,同樣慘不忍睹?
但公開試成績就是全部嗎?也許我們應該要問,在試場以外,大家又如何看待中文?寫文章流暢通順嗎?運用的詞彙夠多樣化嗎?學生在閱讀理解練習拿滿分之餘,又擁有欣賞語文的能力嗎?答案似乎都是「不」。對於中文,無論成人還是學生,現今一律少寫字,少閱讀。於是施政報告封面會出現「讓香港得以發揮」這種歐化病句,港鐵車廂內在看韓劇、玩轉珠的人,永遠比看書的多上幾百倍。香港人,向來輕視中文。
成績難證實際水平
參加今年文憑試的中六學生阿孝絕對是例外。他閒時愛看詩詞文學,喜歡創作,是真正熱愛中文的香港少年。他會隨身攜帶《道德經》、《胡適文選》,並努力推介佳作,因而被好友視作另類,甚至連他也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怪」。這個閱書廣泛、寫作了得的男生,中文水平應該不錯?考公開試理應毫無難度?卻絕非如此。阿孝校內中文科的成績一直平平,為了應付文憑試,他更要走入人羣,上補習班,只因為在香港,中文好,並不代表中文考試的成績就會好。這豈不諷刺?
近年,社會人士為了解決「香港學生中文不濟」這個大問題,各出奇謀。教育局新學制中期檢討首階段報告,就建議於課程重設十二篇文言範文,引來「走回頭路」的質疑;更惹人爭議的,是用普通話教授中文(普教中)。二○○八年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提出計劃,撥款二億元,鼓勵中小學推行普教中。計劃引起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普教中可改善學生作文時以口語入文,亦有助他們透徹理解中文;但反對者則堅持,粵語是中文正宗,亦是香港文化命脈,在教育層面以普代粵,將對本土文化、香港身份造成嚴重衝擊。
反思「普教中」
阿孝的妹妹,亦正在接受「普教中」的課程。一次言談之間,阿孝發現妹妹已不懂用廣東話唸某些詞彙(如「一簇簇」),熱愛中文的他心諳「普教中」影響之巨,於是聯同一樣熱愛中文的中三學生木子,組織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普教中關注組,設立街站,派發傳單,走在社會運動最前線。為了拯救中文而勇於發聲的阿孝,一邊在街頭控訴教育制度的漏洞,另一邊又要為應付教育制度以內的文憑試而搏鬥,內心滿是掙扎。
究竟中文可以點救?阿孝與木子也探索了另類可能——在參與社會運動之外,他倆走入學校,嘗試擱下課文,丟低考試,說文解字,啟發小學生對中文的興趣。沒錯,要拯救中文,當然該從教育入手,但箇中關鍵,絕非在於用文言古文、普教中等方法,務求確保學生考好試,入大學;反之,教育要能夠啟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閱讀,以至欣賞文字的習慣。這樣,才是真正的拯救中文。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十個救港的少年》第三集「拯救‧中文」將於五月五日(星期一)晚上七時,在港台電視31及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香港都市日報 二○一四年五月二日星期五 由K先生重排轉載)
拯救中文的少年
香港學生的中文水準如何?這向來並沒有好答案,亦一直少人關注,但近一兩年,這個問題卻突然浮上水面,令各界關注。媒體高舉大聲公,直言年輕人的中文水平響起警號,結果令專家托腮,家長握拳,學生滴汗。
文:阿果 圖:香港電台
大眾媒介吶喊「港生中文不濟」的理據,十分簡單:二○一二年文憑試中文科,只有四十九點八%考生考獲三級或以上成績(即入讀大學的最低門檻);二○一三年的及格率,略有回升,但也只有五十二點三%。香港人向來信奉考試,認定成績是評核個人能力高低的關鍵,那學生中文成績直插谷底,豈不正正反映他們的中文水準,同樣慘不忍睹?
但公開試成績就是全部嗎?也許我們應該要問,在試場以外,大家又如何看待中文?寫文章流暢通順嗎?運用的詞彙夠多樣化嗎?學生在閱讀理解練習拿滿分之餘,又擁有欣賞語文的能力嗎?答案似乎都是「不」。對於中文,無論成人還是學生,現今一律少寫字,少閱讀。於是施政報告封面會出現「讓香港得以發揮」這種歐化病句,港鐵車廂內在看韓劇、玩轉珠的人,永遠比看書的多上幾百倍。香港人,向來輕視中文。
成績難證實際水平
參加今年文憑試的中六學生阿孝絕對是例外。他閒時愛看詩詞文學,喜歡創作,是真正熱愛中文的香港少年。他會隨身攜帶《道德經》、《胡適文選》,並努力推介佳作,因而被好友視作另類,甚至連他也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怪」。這個閱書廣泛、寫作了得的男生,中文水平應該不錯?考公開試理應毫無難度?卻絕非如此。阿孝校內中文科的成績一直平平,為了應付文憑試,他更要走入人羣,上補習班,只因為在香港,中文好,並不代表中文考試的成績就會好。這豈不諷刺?
近年,社會人士為了解決「香港學生中文不濟」這個大問題,各出奇謀。教育局新學制中期檢討首階段報告,就建議於課程重設十二篇文言範文,引來「走回頭路」的質疑;更惹人爭議的,是用普通話教授中文(普教中)。二○○八年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提出計劃,撥款二億元,鼓勵中小學推行普教中。計劃引起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普教中可改善學生作文時以口語入文,亦有助他們透徹理解中文;但反對者則堅持,粵語是中文正宗,亦是香港文化命脈,在教育層面以普代粵,將對本土文化、香港身份造成嚴重衝擊。
反思「普教中」
阿孝的妹妹,亦正在接受「普教中」的課程。一次言談之間,阿孝發現妹妹已不懂用廣東話唸某些詞彙(如「一簇簇」),熱愛中文的他心諳「普教中」影響之巨,於是聯同一樣熱愛中文的中三學生木子,組織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普教中關注組,設立街站,派發傳單,走在社會運動最前線。為了拯救中文而勇於發聲的阿孝,一邊在街頭控訴教育制度的漏洞,另一邊又要為應付教育制度以內的文憑試而搏鬥,內心滿是掙扎。
究竟中文可以點救?阿孝與木子也探索了另類可能——在參與社會運動之外,他倆走入學校,嘗試擱下課文,丟低考試,說文解字,啟發小學生對中文的興趣。沒錯,要拯救中文,當然該從教育入手,但箇中關鍵,絕非在於用文言古文、普教中等方法,務求確保學生考好試,入大學;反之,教育要能夠啟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閱讀,以至欣賞文字的習慣。這樣,才是真正的拯救中文。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十個救港的少年》第三集「拯救‧中文」將於五月五日(星期一)晚上七時,在港台電視31及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香港都市日報 二○一四年五月二日星期五 由K先生重排轉載)